旧时拜师费用如此天价,难怪现在人人都想成为“武术大师”!
古代,习武的少年,几乎没有一个不是家境富有的,不然供不起自己,更供不起师傅。
要知道,古代的师傅们,收起学费来毫不含糊。
贤明如孔子,自称“有教无类”,收弟子也不是白收。他说过自己的条件:“自行束脩以上,吾未尝无诲焉。”
意思是,只要主动给我十条腊肉(束脩)作见面礼,我从没有不肯教诲的。也就是说,你要是十条腊肉都配不齐,你就野蛮生长去吧。
孔圣人的入门费是10条腊肉
孔子是文师傅,文师傅可以一个老师教一屋子学生,不外乎跟我读、写、练,但武师傅不一样:非得一个个手把手一招招指导练习,费的成本更高。
武术有句行话叫“见手”,通俗点就是要练“对打”,互相较量。武侠小说中,一个人躲在深山老林靠一本秘笈能苦练成功夫,现实中则是扯淡。
已故武术家赵道新说:“(深山习武者)又怎样能通过大量‘见手’来交流技术,衡量自己?否则,又是怎么知道他们技高一筹,掌握精髓呢?生活问题怎样解决,营养哪里补给,资金、器具谁来提供?”
民国习武者
所以,旧时武术家的弟子,往往和师傅吃住在一起,少则几年、多则十几年才能练成出师。这期间,师傅靠什么为生来养家糊口?总不能白教吧?
那么,拜师费(古称“束脩”、“压帖金”或“礼金”),大概多少钱?
民国作家宫白羽在《太极杨舍命偷拳》一书中,写了一个有名气的武师拜师费价码:“每年的束脩六十两银子,每月另外有三两银子的饭费。此外三节两寿,那是不拘数的,全在弟子各尽其心,可是最少的也得每节十二两。”
古代拜师礼
现实中,还有几个例子。比如著名的咏春拳。
据一代宗师叶问的弟子梁挺口述,当年叶问拜师陈华顺学咏春拳的学费,高达十二两黄金(折合当年物价水平,约为当今的70万人民币)。
陈华顺在佛山授徒,费用昂贵,一般人士根本无法负担,能学者多为贵家公子,所以有“少爷拳”称号。
也就是叶问,他家是世家大族,钱不是问题。
叶问指导李小龙练习
而武术界传言,大成拳创始人王芗斋每教一个桩收一根金条;洪均生向陈发科学陈式太极拳每月八块现大洋;李小龙为学木人桩,为叶问在香港买了一套房子(叶问还是没教,导致师徒关系终生不和)。
民国的习武少年,个个家境富裕
事实上,古代武术教师有三种弟子不收,所谓“三不教”:
1、品行不端不教;
2、好勇斗狠不教;
3、天赋不足不教。
前两个好理解,这最后一个“天赋不足”,其实是个含蓄的说法,说白了,体质差、家境穷就是“天赋不足”,就是四个字:没钱不教。
习武拜师,自古至今一个礼
说到这里,那古代的穷人家孩子难道就没有出路吗?
当然有,不是说了穷文富武吗,穷孩子的出路就是学文,考取功名,一贫如洗也没关系——悬梁刺股、囊萤映雪、凿壁偷光这三大成语了解一下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