电子元器件与电路之-三极管的介绍和作用
一、基本概念
1.三极管是一种控制电流的半导体器件,也称为双极型三极管、半导体三极管,由三个电极(引脚),即基极(b)、发射极(e)和集电极(c)组成,在一块半导体基片上制成两个相距很近的 PN 结,将整块半导体分成三部分。
2.其半导体排列方式有 PNP 和 NPN 两种,箭头方向表示发射极正偏时发射极电流的实际方向。
二、三极管的工作原理
首先三级管在电路中有三个工作状态:截止区、放大区和饱和区。因此在电路中路通常用作电信号的放大(三极管工作在放大区),或者无触点开关等用途(三极管工作在截止区和饱和区)。
下面以NPN为例来描述三极管各个状态的工作原理:
对于NPN管,它是由2块N型半导体中间夹着一块P型半导体所组成,发射区与基区之间形成的PN结称为发射结,而集电区与基区形成的PN结称为集电结,三条引线分别称为发射极e 、基极b 和集电极c ,如下图所示:
关于PN结可以参考 :电子元器件与电路之-二极管的介绍和作用 ,里面有对PN结原理的详解。
1.截止区
定义:当发射结电压 小于其导通电压时,发射结未导通,集电结处于反向偏置状态,此时三极管处于截止区。
条件:对于硅管,一般当 时,可认为三极管进入截止区;对于锗管,时进入截止区 。
电流特点:基极电流,集电极电流几乎等于 ,仅有极微小的反向穿透电流 流过,硅三极管的通常都在以下。
工作原理:发射结未导通,发射极无法向基区注入足够的电子,基区无法形成有效的电流放大作用。同时,集电结的反向偏置使得集电极对基区电子的吸引力减弱,进一步限制了电流的放大,所以三极管在截止区无法对输入信号进行放大。
应用场景:截止区通常用于电子开关电路中,通过控制基极电压的开关状态来控制三极管的导通与截止,从而实现电路的通断控制。
2.放大区
定义:当发射结加正向电压(发射结处于正向偏置状态),集电结加反向电压时(集电结处于反向偏置状态),三极管进入放大区,此时基极电流 能够控制集电极电流,且 与 之间近似于线性关系,从而实现信号的放大。
条件:对于硅管,发射结正向电压约为 ,锗管约为 时,且集电结反向偏置,三极管工作在放大区。
电流特点: ,其中是三极管的电流放大系数,一般在几十到几百之间。当 增大时, 也会随之增大,且二者呈线性关系,这是三极管能够实现信号放大的基础。
工作原理:在制造三极管时,有意识地使发射区的多数载流子(电子)浓度大于基区的,同时基区做得很薄,这样,一旦接通电源后,发射结正偏使得发射极能够向基区注入大量电子,形成发射极电流(电流和电子移动方向相反),而基区的多数载流子(正电荷)越过发射结形成基极电流。集电结反偏使得集电极对基区电子的吸引力增强(PN结反偏有利于电子从P区向N区漂移),由于基区很薄且掺杂浓度较低,电子在基区内的扩散速度较慢,大部分从发射极注入基区的电子会被集电极收集形成集电极电流 ,从而实现了电流的放大。
这就是说,在基极补充一个很小的,就可以在集电极上得到一个较大的,这就是所谓电流放大作用,与是维持一定的比例关系,即:
应用场景:放大区是三极管在电子电路中应用最广泛的区域之一,广泛用于各种放大电路中,如音频放大器、射频放大器、功率放大器等,以实现信号的放大和增益控制。
3.饱和区
定义:当集电极电流 增大到一定程度时,即使再增大基极电流 , 也不会再增大,此时发射结处于正向偏置状态,集电结也处于正向偏置状态,三极管进入饱和区。
条件:当 增大到使 降低到一定程度,一般 时,三极管进入饱和区 。
电流特点:集电极电流达到最大值,且不再随基极电流的增大而增大,集电极和发射极之间的内阻很小。
工作原理:在晶体管的放大区,集电结是反向偏置的。当基极电流增大到一定程度时,集电极电流会随着的增大而增大。但是当继续增大,集电极电流会趋近于一个最大值,进入饱和状态。 这是因为随着的增大,集电极电流增大使得集电结的正向电压降增大。当这个正向电压降增大到足以使集电结也处于正向偏置状态时,集电结的内电场被削弱,影响基区的电子向集电区 移动。
对于NPN型晶体管,在正常放大状态下,电子从发射区(N区)扩散到基区(P区),然后大部分电子在集电结反向电场的作用下漂移到集电区(N区)形成。当集电结正向偏置后,PN结正偏阻碍了电子从P区(基区)向N区(集电区)的正常漂移,此时集电极对电子的收集能力达到极限,即使再增大,也无法再增大。
饱和状态下的和内阻 :当晶体管处于饱和状态时,由于集电结和发射结都接近于正向偏置状态,根据晶体管的输出特性曲线(对于共射极电路,是电源电压,是集电极电阻),接近最大值,变得很小,通常在零点几伏的范围,此时>。
从等效电路的角度看,此时集电极和发射极之间的内阻也很小,因为变化很小而相对较大。
应用场景:饱和区通常用于电子开关电路中作为开关元件使用,当三极管工作在饱和区时,其相当于一个闭合的开关,可以用于控制电路的通断。此外,在数字电路中,三极管也常被用作逻辑门电路的开关元件来实现逻辑运算功能。
三、三极管的分类
1.按材质分:可分为硅管和锗管,硅管的温度稳定性等性能相对锗管更优异,因此在现代电子电路中硅管应用更为广泛。
2.按极性结构分:主要有 NPN 型和 PNP 型两大类。
3.按功率分:可分为小功率管、中功率管、大功率管。小功率三极管功率一般小于 0.3W,常用于放大交、直流信号或应用在振荡器、变换器等电路,如用来放大音频、视频信号;中功率三极管功率一般在 0.3W-1W 之间,主要用于驱动电路和激励电路中,或为大功率放大器提供驱动信号;大功率三极管功率一般在 1W 之上,由于耗散功率大,工作时容易引起芯片内温度过高,通常需要安装散热片。
4.按工作频率分:可分为低频管、高频管、超频管。低频三极管的特征频率 ft 小于 3MHz,多用于低频放大电路,如收音机的功放电路;高频三极管的特征频率 ft 大于 3MHz,多用于高频放大电路、混频电路或高频振荡等电路。
5.按塑封形式分:可分为贴片分装型、金属封装型和塑料封装型。贴片封装型三极管体积小巧,多应用于数码电子产品中。
四、三极管的主要参数
1.集 - 射最大反向电压(VCEO):基极开路时,集电极与发射极间能承受的最大反向电压值,超过此值会击穿三极管。
2.集电极工作电流(ICRM):集电极允许长期工作的电流,实际工作电流应小于此值,否则可能导致三极管损坏。
3.集电极最大功率(PCM):最大允许耗散功率,实际功率过大,三极管会因过热而烧坏.
4.电流放大倍数(HFE):共射电路中集电极与基极电流的比值,β=IC/IB,表示三极管的放大能力。
5.特征频率(FT):频率升高时,电流放大倍数 β 下降到 1 时对应的频率值。选用三极管时,一般管子的特征频率要比电路的工作频率至少高出 3 倍以上,但也不是越高越好,过高可能会引起电路振荡。
五、三级管在电路中的作用
1.放大电路:如音频放大器、视频放大器等,能够将微弱的电信号放大到所需的幅度,实现声音的放大、图像的清晰显示等。
2.开关电路:利用其截止和饱和两种状态实现开关作用,广泛应用于数字电路、计算机电路等,如作为逻辑门电路的基本组成元件,控制电路的通断。
3.振荡电路:与电容、电感等元件配合,产生各种频率的振荡信号,用于无线电通信、电子时钟等电路中,为系统提供稳定的时钟信号或载波信号等。
4.功率放大电路:用于对功率要求较高的电路中,如音响的功率放大器,将音频信号的功率放大到足以驱动扬声器发声的程度。
5.稳压电路:通过调整三极管的工作状态,稳定输出电压,为电子设备提供稳定的电源。